近年来,CBA在中国篮球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,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。一位CBA俱乐部老总从CBA从业者的视角出发,详细分享了在与国家队建设相关的问题中的一些观点和感悟。
首先,该老总指出当前CBA球员缺乏竞争压力的原因在于CBA三级梯队建设选材面太窄。他认为,只有通过更广泛的选材面,才能够培养出更多的高质量人才,从而推动CBA形成合理的淘汰机制。然而,目前CBA三级梯队选材面太窄,使得有潜力的年轻球员难以得到机会,导致CBA人才质量逐渐下滑。
其次,该老总对体教融合政策的执行提出了质疑。他认为,体教融合的理念很好,但在具体执行层面却不尽如人意。虽然越来越多的好苗子选择读名校,但大学普遍缺乏优秀的教练和训练资源,导致这些有潜力的年轻球员在涨球阶段被耽误,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。与此同时,CBA青年梯队在选材时的选材面也越来越窄,很难像以前一样招募到好苗子。这种青年梯队选材资源短缺的现象日益突出,严重影响了CBA人才的培养。
针对以上问题,该老总提出了自己的建议。他认为中国篮协应主动作为,而不是等待依赖他人。首先,中国篮协应该帮助CBA俱乐部主动融入体教融合模式。同时,中国篮协需要在转型期继续做好CBA青年梯队的建设,扩大选材面,以吸引更多优秀的年轻球员加入。他认为体教融合并不一定意味着所有篮球好苗子都要上清华、北大这样的名校,而是要让他们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训练环境,以提高他们的成材率。此外,该老总还强调了体育好苗子不一定都要去学术名校的观点。他指出,学术名校并没有足够多的体育训练资源来培养顶级体育明星。因此,中国篮协应该积极协调与教育部门合作,推动体教融合的进程。在这个过程中,中国篮协需要为篮球好苗子提供适当的教育资源,同时让他们在涨球的时候能够获得上升的空间,建立起符合中国自身发展现状的体教融合模式。总体而言,这位CBA俱乐部老总的观点和感悟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来看待CBA如何服务国家队建设的问题。他认为,必须通过扩大选材面和完善体教融合政策的执行,来提高CBA人才的培养质量。此外,他也强调了体育好苗子不一定都要读名校的观点,提出了适合中国篮球发展的体教融合之路。这些建议对于中国篮协和CBA俱乐部来说,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,可以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。